闽东,在福建产茶历史属最悠久,其天山绿茶是福建绿茶极品,古代多为贡品、礼品和祭祀品,茶史可上溯到商周时期,唐产“腊面茶”、宋产“团饼茶”、明清产“芽茶”等贡品,系列产品80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金奖。而“她”的原产地蕉城区洋中镇,由于地理环境与交通上的优势,便成为闽东最古老的茶区之一。
茶马古道,顾名思义,和茶必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悠远的道路和神奇的茶,把这个偏远的小县城和外面广大世界连接在了一起。
据《宁川佳茗》记载,早在洪武年间(1391年)蕉城区的“天山芽茶”曾是宫廷贡茶,由人力肩挑运送京城。康熙二十三年(1684)中国茶业市场迅速形成和扩大时期,天山绿茶外贸需求量急增。清代,闽东茶叶进入全盛时期,茶叶作为当地最大宗的经济作物及出口商品,成为福建的大茶区。而《古代闽东茶叶史略》也曾记载,清朝时期,闽东系福建省主要出口和内销茶叶的主要产区,三大名茶(天山绿茶、坦洋工夫、白琳功夫产地)亦成为三个茶叶中心集散地,而宁德县内西乡天山山麓的洋中镇乃天山绿茶的中心集散地,清朝时期名列闽东榜首。据说,100多年前的清末,就有天津的“京帮”、山东的“全祥”及福州茶行客商,来天山原厂地一带采购茶叶运销国内外。
如果说滇藏茶马之路是一条高海拔区域通向内陆的枢纽,那么白鹤岭则是一条将闽东文化、物质、技术、商品,向外交融,由北至南,通过茶叶、布匹、药材,被叫做经济、商贸和文化、宗教等等东西,产生了积极、自觉的碰撞、交流和融汇。
清朝后期,福州花茶兴起,“支提”名茶供不应求,天山茶区采制大量绿茶输出国内外,从此“天山绿茶”以为杨明,蜚声中外,茶叶装袋或包装后,便雇佣人力肩挑运送到福州茶庄、茶厂加工制成花茶后再销往华东、华北,或在福州作为花茶原料出口欧、美及南洋等地。
每当茶季到来,这些商号手中购得成品几十成百担,急于送到福州城中加工成精茶,或由福州茶商包装后运往外地。于是,当地茶商
就要雇佣体力好办事稳妥的人,以一百二十四斤的挑工价,让其挑六十斤茶的样品,翻越白鹤岭古官道,赶赴福州。
由于茶路的兴起,在二百余里的古官道沿途,蕉城茶商与挑夫络绎不绝。路途各村庄中散布着的客栈与古旧的凉亭、桥屋、宫观里,都活跃着宁德蕉城茶商与挑夫歇息的身影。尤其在1939年后,因抗战,三都港被封锁,闽东一带海上的茶叶销路基本中断,一时间,白鹤岭古官道上,挑着茶担的茶叶商队络绎不绝。直至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虽然宁德蕉城的茶叶因战争已有衰退,但依然有几十家商号。至今古官道上流传着这样的话,“有担怨担,无担盼担”反映出了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挑夫对生存的渴望与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