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法”:小川流的九滴和松月流的两杯
我们坐在主人对面,观看每一个细致动作——虽然有说有笑,可是她的动作却没有省略分毫。先拿起杯子,细致地用面前菊花纹的水注里的清凉的水洗杯子,这与中国现在流行的热水烫杯完全不同,然后用茶巾小心擦干、转杯的动作,也是两下,和日本传统的抹茶道转碗类似。一套程式化动作后,是某种敬客的心态。
小川流现任家元的儿子小川可乐
杯子准备好,开始泡茶,这一日泡的是京都附近的茶叶产地宇治的玉露,她倒的分量,在我看来,非常多,可却是主人经过详细考虑的结果——外界的天气微寒,又有点干燥,所以她觉得需要用这么多的量。而倒茶的手法,则是一手拿茶入,一手拿茶则,转动着倒茶,台湾的茶人很多也是如此倒茶,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
茶则里的茶再入紫砂茶瓶,然后将热水倒入。虽然是大壶,茶量也不少,可是主人倒水却是非常小心,动作缓慢沉静,此刻她的状态非常凝重,仿佛是做着重大事情,刚才的轻松气氛变成了一种清静之气。虽然坐在对面,我也看得出,整个泡茶的水,大概也就只能刚刚没过茶叶,所以主人的动作,越发小心翼翼。
水入茶瓶后,主人两手放在腿侧,突然往后一退,大约10秒后再往前拿起茶壶来。原来这就是小川流的标准动作“进退”。经过10年训练的茶人才可以做这个动作,实际上是把自己体内的气息带给茶。听起来很神秘,很可能是因为小川流的创始人是医生,而他又酷爱太极拳的缘故,所以小川流的茶人手上,确实有不少动作让人联想起武术。
这时候,她把茶瓶在茶瓶承上一滑一倾斜,茶瓶的茶汤流到一侧,茶就泡好了,她将之均匀、缓慢地滴到三个杯中,手势竖起,非常美观。看得到壶嘴的茶汤一滴滴地进入杯里,可直到旁边的伴当把茶端到我们面前的时候,才发现茶多么少:每个杯子里的茶汤,甚至连杯底都不能盖满,简直像刚喝完的杯底。
主人含笑说,请用茶。
原来真的只有九滴茶。在到小川流之前,听说过不少煎茶道流派讲究的是“吃”茶,而不是喝茶:一字之差,迥然不同。吃就是一小口,是享受,是节制和控制。小川可乐说,最重要的就是这点,严格控制茶汤总量,因为这种做法在他们看来更卫生,也更有合理性。“就是把茶汤当成药,吃进去。”他们把这当作了养生系统的一部分。
整个杯子都有玉露的又甘又苦的味道,还是最强调其鲜。主人问我,是不是习惯?我并不习惯,可是在过程中,特别珍惜那点浓厚之极的茶汤的润喉感。因为浓,所以产生了需要白水的感觉。可是跟着上来的,是小川流的清明和果子,刚递到手中的竹刀切开,这里面有红豆和咸渍的八重樱的樱花瓣,很饱满,吃下去才发现,刚才的浓厚的茶味还在,把茶果子的甜美衬托得更好了。
小川流虽然通过天气的不同而控制茶汤的总量,但是绝对不会太多,即使是非常干燥的季节,整个茶汤也还是九滴,只不过茶水滴大一些,能够盖满杯底而已。
这时候,第二杯茶又端了上来,还是九滴。这杯解决了刚才和果子的甜,嘴里弥漫茶的浓味。主人还是用了“进退”的动作来泡茶,她说,刚才的水控制得很好,没有完全漫过茶叶,这也是茶叶可以泡第二次的关键。她轻微地转动壶身,让热水漫过底部。这时候才发现,她的动作不仅是有力,还很有气功的感觉,泡茶很有章法。
为什么这样做?小川可乐说因为要突出茶的真味,需要力量来运转整个壶和水的动作,有点像咖啡萃取法,这样做,取出来的也是茶的精华。“我们这一流派注重泡茶者的呼吸,十几年泡下来,整个人泡一轮茶身体会舒服。”小川可乐说,小川流有30多种泡各类茶的方法,“听起来很繁杂,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简化了一切不需要的动作,舍得做减法。最后要的还是自由。”
两杯后,我们的茶会也结束了。煎茶道的各个流派,基本就是两杯茶,最多也就再加一道——按照中国人的标准,实在都不能解渴。
小川可乐说煎茶道并不是一味求解渴,他们奉为宗师的卢仝就说过每碗茶的重要性。“可是他诗歌里写的是七碗。”但是小川不解释,他不愿意纠缠这个问题,医生出身的祖上定下的规矩一定要遵守。小川流只是说自己的泡茶法传承有序,得到了茶的真正味道。
我们这一席退下来时,主人收拾杯子和炭炉,而伴当拿着精致的小炭炉送上来新炭,注意保持水的温度,一切准备洁净,以迎接第二席客人。客人是京都的三位主妇们,也是煎茶道的爱好者,为了参加茶会,大家穿了自己喜欢的和服,漂亮的藕色、浅绿和米黄搭配在一起,主人又开始就大家和服的颜色谈笑起来。而当她说出“现在我给您倒杯茶”的时候,整个茶会顿时就安静下来。
煎茶道的主人要负责整个茶会的轻松气氛,但又不能喧闹。这位学习了很久的女主人很是合格,可以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来形容她。
小川可乐觉得煎茶道的哲学和抹茶道不尽相同,煎茶道就是要突出茶,突出人与自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煎茶道源起于明代的中国文人的杯壶泡茶法,当时明人流行的茶文化重视茶之真味,重视周围环境,最好能在园林里举行,而这一切传到日本后,都有自己的传承系统。小川先生说,与自然的关系,是他们最看重的因素之一,前些年有机会在京都著名的离宫举行过一次茶会,那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茶会。
离宫是不许外人入内的,因为小川流和冷泉家(天皇的仓库保管家族)关系友善,当年小川流的某位祖先因为年幼无法继承流派,是冷泉家帮助他们维系了流派的传承,所以双方属于世代之交。为了感谢冷泉家,小川流特意在离宫举办了茶会,这里已经近40年没有举办任何茶会了。整个离宫草木繁盛,时值暮春,樱花花瓣飘散在半空中,地上也有刚落下尚未清扫的白山茶的花瓣。他们特别喜欢这种煎茶道所重视的文人味道,因为完全是明人的感觉。
“人不多,只有数人参加,但是整个茶会进行了半天,先是饮茶,然后大家在纸笺上写诗歌,非常愉快。”
因为现在还使用炭炉,所以在野外喝茶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加上茶篮、炭篮一应俱全,所以野外茶会是各家煎茶道流派乐意进行的,我们在全日本煎茶道联合会参加松月流的茶会特别感到这点——日本的煎茶道各个流派,习惯自带一切,迅速布置一个雅致的茶空间,来展现他们自己门派的风格。这天是4月16日,每月的这一天,煎茶道联合会都会选择位于宇治乡下的黄檗山万福寺来纪念他们的祖师——“卖茶翁”,这里有专门的祭祀处,结束后,会有一个流派来举办茶会。
松月流的家元渡边宗敬是位戴眼镜的中年人,非常像身边常见的某位中学老师。请来的僧侣用日语念着《心经》,一位老僧人用苍老而有力的声音领头长吟,其他僧侣唱和,因为是歌咏形式,听起来有点像日本的和歌。渡边和他的弟子们穿着素服,披着黑纱,献上茶和果子,然后焚香,整个仪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规矩严肃,而就像是家庭的一次普通的祭祀仪式。
后来和日本的茶人们聊天,他们说这种感觉很对,在他们心目中,煎茶道的祖师卖茶翁并不让人觉得威严,反倒是轻松愉悦,就像身边之人。
现任全日本煎茶道学会理事长的二条雅庄告诉我:虽然他们也觉得千利休很伟大,但是许多日本的茶道思想是千利休之前就存在的,比如待客之道,比如茶引起的闲情雅趣,再比如千利休之后出现的“一期一会”的思想,他们煎茶道把这些思想都继承下来了。卖茶翁推行的是简朴的煎茶道,最后,总的奉行法则是“自然”,所以仪式也就自然没那么肃穆。
松月流是大阪的煎茶道流派,如果说,最早的煎茶道流派,成立于江户时代的小川流、花月庵流还有比较多过去的仪式影子的话,那么松月流就更轻松了,他们推崇的就是闲和雅,所有道具都从大阪带来,主人一上午就构建了一个理想的闲雅空间。
松月流的煎茶道泡茶每杯只有浅浅半杯
整个茶会的有声轩门户洞开,廊下坐着一排茶客,院落门前的樱花快要开败了,却不妨碍人们赏春。主人先请大家看院中落花,再看他在壁龛里陈设的一个蓝色梅瓶中的插花:樱花和几朵兰花构成了艳丽复杂的图案,旁边是蓝色的卖茶翁的瓷塑像,主人说,要是卖茶翁还活着,就能和我们一起看樱花了,这是万福寺的樱花啊,他肯定喜欢。
挂物上写着“云开月出现”,是黄檗宗的二代木庵所书写,煎茶道不强调自己和宗教,包括禅宗的关系,但是这句话里的意境是他们所追求的。
因为是春天的半户外茶会,所以主人特别注意器物选择,茶杯是花红,每个杯子底部有朵小小的樱花瓣;果子器物虽然五彩斑斓,但是果子有名目:柳绿。这是大阪一家和果子老店的产物,外皮做成柳叶形状,包裹内里的豆沙馅儿,因为追求春天的效果,那外皮是半透明的绿,配半透的绿茶,是主人要的审美效果。
男主人谈笑风生的时候,一旁坐的女主人已经不声响开始工作了,今天她是用日本的永乐师傅所做的白瓷唐草花纹茶瓶泡茶,外界的说笑与她似乎没有关系,一点动作都不省略,细心地在那里擦杯、倒茶。而茶,也并非日本最传统的玉露或煎茶,而是产自爱知县的一种半发酵的绿茶,按照中国人的理解,这应该属于乌龙茶系列了,闻倒过茶的杯底,也确实带有花蜜的香味。可是日本煎茶道的人士却顽固地管这叫绿茶,且价格昂贵。
这杯茶比起小川流的九滴是要饱满得多,可也就是浅浅半杯。茶之后是和果子,然后是第二杯茶,口腔里的甜味被冲淡,泛起淡淡的茶香。茶会就此结束。“这样才叫品茶啊。”二条雅庄先生告诉我,他说煎茶道最重的是自然地享受那杯好茶,这样的半野立(户外茶会)是颇能够享受茶带给人的雅趣的。
他同时也是煎茶道流派二条流的家元,他们的流派有口号是“和,敬,清,雅”。“我们要的不是寂,而是与日常的美如何相处。”参加茶会的茶人们要羡慕雅致生活,把喝茶当成一种学习和享受。
仿佛是为他的话做注解,参加完茶会的人并不散去,纷纷涌向了茶具。主人耐心地介绍:茶巾盒用的是青华人物画盒;盖置用的是象牙;茶合则是红色的斑竹,我们叫湘妃竹的;茶托是日本仿照中国制造的木瓜流纹透,一一都要讲清楚来历和传承。除此而外,见手席附近的另一席上放置着异常精致的笔墨和一些文房小用品,这是主人搜集了许久的成果。不少文房用品上还镶嵌了珠宝,只能观看,不能动手,只能家元级别的才可以动手拿起细观——这也是仿照明人意趣,泡茶后,观赏器物,并且扩散到文房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