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黑,妙不可言
到了宋代,黑瓷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其中的代表是福建建窑所出的“建盏”,又有“乌泥建”、“黑建”、“紫建”、“紫瓯”等别名、雅称。
蔡襄在《茶录》里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胚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蔡襄不愧是茶艺专家。首先,点泡追求茶色鲜白,需要黑盏来映衬。第二,斗茶需要观察“咬盏”长短、水痕先后,黑白分明便于裁定“相差几水”。第三,点茶颇费时间,所以需要茶碗相对厚实,可以保温。
祝穆也说:“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方舆胜览》)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也明确作出“最高指示”:“盏色贵青黑”,更从使用茶筅击拂着眼,重申了建窑茶盏的优越性。
黑瓷茶碗的外形基本为状如漏斗的小圈足碗,因窑变而呈现不同的斑纹和色彩,但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细流纹(兔毫),一类是斑点纹(鹧鸪、油滴等)。
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兔毫盏。蔡襄《茶录》中所举是兔毫盏,梅尧臣“兔毛紫盏自相称”写的也是兔毫盏。
苏东坡《送南屏谦师》诗写道:“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所赞美的杭州南屏山麓敬慈寺谦师用的也是兔毫盏。兔毫盏釉色黑而油亮(有青黑和紫黑,紫黑不如青黑),色随釉之深浅而深浅,碗底常常流釉欲滴,碗里外有银白色或棕黄色细流纹,状如兔毫,故有此名。
排第二位的是鹧鸪盏,花斑像鹧鸪鸟黑色羽毛上带一粒粒白色圆点。惠洪和尚《与客啜茶戏成》诗中所谓“金鼎浪翻螃蟹眼,玉瓯纹刷鹧鸪斑”,陶榖《清异录》卷三所记“闽中造盏,花斑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说的都是鹧鸪盏。此外还有油滴盏、日曜盏等,都显示出黑色丰富深沉、妙不可言的美感。
日本镰仓时代(1192-1333),来浙江天目山学佛的日本僧人将一批建盏带回日本,所以日本将这种黑色的茶碗叫作“天目茶碗”。
天目茶盏是日本茶道仪式中的必备茶具,备受日本人民的青睐,以至于后来“天目”成了一切黑釉器皿的代名词。
“天目”茶具在日本被当作国宝珍藏,比如东京都静嘉堂所藏建窑黑釉曜变茶碗(又称日曜盏),似鹧鸪斑又胜于鹧鸪斑,最吸引人的是碗底瑞云朵朵,带银白、青蓝光环,如九天祥云,变幻神奇。
茶盏以外,当时还流行一种茶壶嘴呈鸡头状的鸡头壶,日本东京都国立博物馆所藏“天鸡壶”就是这样一件黑瓷茶壶。
除了建窑,烧制黑瓷的还有四川广元,浙江余姚、德清,江西吉州,山西榆次等地。其中,广元窑出品的黑瓷可以与建窑媲美,而吉州窑的黑瓷有贴木叶(将叶子处理成叶脉,然后贴到碗上去烧)等独特装饰,颇具自然风味。
有一个传说足以给黑瓷蒙上晦暗色彩:元人灭南宋后,将宋代风靡朝野的斗茶风尚看作宋人亡国的一个原因,严禁斗茶,黑瓷盏也停烧。事实却并非如此,元人没有那么神经质,他们仍然沿用黑瓷盏,直到明代,因为饮茶方式的变化,茶具才由黑转白,黑瓷盏式微,大约到明末,兔毫、鹧鸪们彻底销声匿迹。
02 白琬胜霜雪 盛茶有佳色
茶具之中,虽然极爱青瓷,但是每次见了上品的白瓷,顿时如大观园中的宝二爷一般,“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一时心里眼里只有白瓷了。这种审美上的用情不专真是不可救药。
这也怨不得我。白瓷真是美,清水芙蓉,清纯天然,而且那种美不需要任何历史、文化的铺垫,不需要任何旁人的阐释、解说、演绎,就是一望而知,心生欢喜,而且耐得住细看,把心里起初的一点欢喜直看得满心都是。
唐代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和他的几位朋友,在一个月夜相聚饮茶,留下了《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最后是以“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以此收结了全诗。
这一句常常被误为颜真卿所作,其实不是,是他的朋友陆士修。这真是咏茶佳句!寥寥十个字,写出了品茶的器具、时间、环境、动作、氛围,还传达出品茶者的心态和品位,暗含了品茶者的身分和友情,更以清雅幽静的意味直通茶道“和清敬寂”的大境。
素瓷,当是白瓷了。除了洁白的瓷器,还有什么更能和夜晚的安静、幽微的香气、心态的闲适相衬托相和谐?
杜甫好像也偏爱白瓷,他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整首诗都在赞美白瓷:“大邑烧磁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琬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写四川大邑白瓷胎质薄且坚硬(“轻且坚”),釉质非常洁白细腻(“胜霜雪”),胎体烧结很好,可以敲击出美妙声音(“扣如哀玉”),因此风靡蜀中(“锦城传”)。
白居易也喜欢白瓷,他深知白瓷茶具的妙处:“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
白琬胜霜雪,盛茶有佳色,道出了白瓷茶具的两大优点。何况白瓷比青瓷更具包容性,不论什么茶,它都能很好地映衬茶汤色泽之美,不像青瓷,只能把绿茶衬托得出色,和红茶、白茶、乌龙茶就不相宜。
想知道唐人“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河北邢窑白瓷茶具,可以看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邢州窑白瓷碗,那是唐代北方白瓷的代表作——胎骨、釉色都很洁白,碗浅而敞口,茶汤注入后可以览尽茶色,碗底是使碗放置平稳的“玉璧形”,胚体轮旋规整,肌理细腻均匀,釉面平匀明润而少浮光,欣赏它,会很自然地明白,何以白瓷有“假玉器”的美称。
而始于唐代终于元代的定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色釉瓷和绿釉瓷等,宋代时成为五大名窑之一。
北宋时江西景德镇烧制的白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而最为著名,元代起远销国外。
此外,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等地的白瓷茶具也都各具特色。宋末元初,福建泉州德化开始建窑,也产白瓷,到了明代臻于完美,胎骨致密,透光性好,光泽明亮,洁白如脂,釉面在光照下透牙黄色,故称“猪油白”“象牙白”,外国人则称为“鹅绒白”“中国白”。
由于斗茶式微,散茶兴起,明代茶具从黑(黑釉盏)转向了白(白瓷为主,青花为辅),普遍认为“其在今日,纯白为佳”(许次纾《茶疏》),白瓷在明代成了茶具的主流。
明代的白瓷称为“甜白”,又以永乐“甜白”最出名,是可以让人看得满心欢喜的茶具。流传至今的明代白瓷茶具有永乐甜白釉僧帽壶、永乐暗花莲卉纹碗等。
白瓷茶具是中国茶具的精华。如雪似玉的洁白,匀净明润的釉色,在五彩缤纷之中别具一种天然本色的风韵,告诉人们什么叫以少胜多,素朴中的风雅,单纯中的深厚。
03 一枝独秀是青花
在茶具文物馆里,最吸引我目光的是一把青花六角提梁茶壶,这壶壶身六面,器形大方利落,青花图样是山水、帆、云和飞鸟,笔法朴直,颜色蓝中泛灰,整个茶壶呈现出富于民间气息的质朴天真,却因此清新可喜,令人难忘。
后来读到专家认为这“显系清初景德镇民窑烧制”,可能是“专为外销海外而烧制的”(见宋伯胤《茶具》P·128)。同样吸引我的,还有圆熟华美的乾隆青花加彩茶壶。若论吸引眼球,青花在茶具中排第一。
青花,高温釉下彩之一,指白地青花瓷器。以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为原料,在瓷胎上描绘图案纹饰,然后罩一层透明釉,经1300摄氏度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钴经高温后呈蓝色,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
我国唐代即有烧造,自元代以来一直是瓷茶具中最主要的品种。青花瓷虽然深受国人的喜爱,在国际上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符号,有“中国蓝”的美称,它本身却是对外国先进技术“拿来”的结果。
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三次西征,带回了制作青花瓷器的呈色剂——含氧化钴的“苏里勃青”。以景德镇为中心,青花瓷茶具开始大批生产,而且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到瓷器上,烧制技术、绘画工艺均达到很高的水平。
到了明代,由于进口颜料的变化,这种青料含锰量低,可以烧成宝石蓝色泽,釉色更加美丽。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进入了黄金时代。
到清朝康熙时期,青花瓷茶具又形成了一个高峰,这个时期的青花,摆脱了洪武时期的黑暗色调,颜色浓艳青翠,且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最多的可达数十层,同时绘画开始富有立体感。青花之美,层层绽放,终于征服了全世界。
“那白地之上的蓝色,清丽素雅,幽远深邃,滋润明亮,摄人心魄。”我觉得,对于难以言传的美,这样的“言传”,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青花,美在照眼鲜明,也美在一种微妙的矛盾形成的张力。青花之美,有如水中的高原湖泊,女人中的林青霞,兼了清和艳、凛和魅这矛盾的两极,有一种端庄的飘忽,无辜的神秘,魅力不可抗拒。
青花至今影响广泛,它不但是收藏界的热门,而且超越了艺术门类。《嘉人》杂志2008年中国人国际顶级时装设计大赏,其中一件获得“最佳完美创意奖”的礼服裙,颜色和图案使人立即想到青花瓷,设计它的意大利设计师说,是明代的青花瓷给了他灵感。
而周杰伦有一首歌,就叫《青花瓷》:“天正在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掩盖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在独自美丽\一眼的笑意\涩白花青的景已跃然于碗底……”
我们今天家常用的青花茶具,当然不可能是古董级别的,但就是新制的,也已经很不错。比起其他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仿古制品,青花确实让人安心。青花总是青花,上品摄人心魄,下品也决不流俗,中国蓝那固有的颜色使它拥有了永远的豁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