Ȳ 订购热线
400-9993-513

精品 | 云南茶山美食旅行,并附上秘方菜谱

作者:小刀  来源:互联网

  如果要人给自己一个随意行走的目的地的话,那么我想西双版纳一定在其中排在无比前面的位置。它的神秘,亦或是它的美好,对于大多数知晓但未涉足过那里的人来说,充满了诱惑——除了诱惑,我们什么都能抵挡。

西双版纳

  四月末五月初,是云南春茶季即将收尾的时间,这也是西双版纳从繁忙进入悠闲的时间,在这个美丽得不可方物的地域,茶农们开始有更多的时间和兴致去料理山中鲜美的食材,犒赏自己一整个茶季的勤劳。

云南西双版纳

  在这享受美食的大好时节,一行来到茶山,细细地循着食物的香气,以美食为驿站,跋涉各大茶山间,展开了一场丰盛的美味搜寻之旅。

  首记:茶山美食起源说

  中国西南边陲,云岭之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

  每到春秋两季的收摘时节,茶农们就开始忙碌地行进。

  天微亮就从村中出发,将中午要吃的米装进小袋别在腰上,拎一只自家谷壳野果喂大的土鸡,跋涉十几里路来到有自家茶树的茶山。山中没有现成的道路,都凭双脚一复一日地走出来。途中每隔一两里地,茶农就会撂起一个柴火堆,都是在附近砍好的柴,因为新鲜的木材不好燃火,堆一堆晾干了更好烧。

  越往上走山越陡,满山都是古老的灌木,和茶树丛生在一处,繁茂的枝叶盖住了骇人的坡崖。茶农们会用随手的竿子打量脚下的路,不时在草木里挖走几茬野菜和蘑菇,投进竹篮。

  日头渐出时终于到达茶园,茶农用绳子将自己拴在树上,攀上高大古老的茶树,坐在树杈上进行采摘,身后是陡峭的山崖,一不小心,就会滚落。

  忙碌的采摘没有多余的时间让茶农另寻食材,他们的午饭,只能在山上就地解决。腰间绑着的米和鸡,一路上山捡的野菜蘑菇,中午的食材就备齐了。做饭的窝棚也搭在山上,仅够两三人容身,再在窝棚里垒个土灶就可以了。

  山上少炊具,茶农就砍下毛竹将米灌入。再取几片芭蕉把蔬果肉食包裹,升起火将装满原料的毛竹、芭蕉投入其中烤制,一顿丰盛美味的茶山美食就出炉了。时至今日,这些做法也演化为茶区特有的美食——竹筒和包烧。有时茶农们也捉竹虫、蚂蚱、蚕蛹……昆虫宴由此而来。这也形成了茶区特有的山珍文化——取之于山,用之于食。

  茶山美食的形成,便如此在茶农的日常劳作生活中日积月累演化而来,其中更蕴含了辛勤与智慧的结晶。记者和茶山的茶农一起,开始走进西双版纳,并走进茶区的美食。

  奔波中的第一天

  到达昆明的时候已经是上午十点,为了避免午夜到达版纳,我们决定不在昆明做过多停留,随便买了点路边的包子果腹,便马不停蹄地感到车站,坐上了前往景洪的班车。

  大巴走的昆磨高速,沿途除了除了云南特有的蓝天,并无什么其他吸引我的东西。随着巴车有节奏的晃动,我渐渐地睡了过去。

  再次醒来已是到景洪,一入城区,热带的感觉瞬间便向我们袭来。周围已全是热带植物,空气中也是略带潮湿。虽已是晚上十点,依然没有退凉,由于热气,皮肤下也开始渗出汗水。脑海中一直萦绕着洗澡的念头,“先去酒店洗澡,换衣服,再吃饭”,这是我们共同的答案。

  基诺——狂野大自然的原始肉香

  基诺:基诺山位于景洪市所辖区域内,方圆600多公里,是基诺族世代繁衍生息之地。年平均温度在20℃以上,高温、多雨。

  基诺所产茶叶滋味口感独特,苦涩重、回甘快、生津好,香扬水柔,汤色淡桔黄。

  第二天,天微亮我们就迫不及待踏上旅程,前往美食之旅的第一个目的地:基诺山。

基诺山

基诺山茶园

  基诺山别名攸乐山,产茶历史可上溯至唐朝。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6月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6个民族。

茶园一角

  当地的向导说,如果我们是晚上来到这里,基诺族的村民就会穿上他们民族的盛装欢迎远来的客人,还会唱着祝酒歌劝大家尽情饮酒。但中午的时候,大家赶着上山已经十分饥饿,便免去了这一环节。作为最后一个被发现的古老民族,基诺人对食物的烹饪也极为原始。一大桌菜中,竟很难发现复杂的菜式。

午餐

  桌上最不经加工的菜,就是苦笋。新鲜挖出来,清水洗净,一剖两半就上桌生吃。这里的苦笋特别新鲜,特别嫩,和浙江、福建的大笋不一样,很纤细,比一个手掌略长,当地人都将它当黄瓜一样吃。第一口很苦,第二口很甜,就这样一口一口咬下去,又苦又甜。

冬瓜炖排骨

  冬瓜炖排骨,相比之下算是一道比较耗时的精制菜肴,但基诺族人的烹饪方式仍旧粗犷。冬瓜切得很大块,排骨炖熟以后,把冬瓜扔进去,打两个火就出来。冬瓜瓤是软的,但接近皮的地方却和黄瓜一样脆脆的很有嚼头。汤里既有排骨的香醇肉鲜,又有冬瓜的清新香气,很是美味。

包烧

  包烧,真是意外的美味。它的烹饪方式十分特别,以天然芭蕉叶为工具。将猪肉鸡肉鱼肉剁碎,把它跟剁碎的香茅草和辣椒混合均匀,用鲜芭蕉叶包裹并用香茅草扎紧,置于火塘的炭灰下捂烧至熟。这样包烧的菜肴不会走味,食材的汁液被完好地保留,特别鲜美。是一种很有特色的美食。

  最鲜美的食材与最简单的烹饪方式,是最完美的搭配。

  南糯——传说笋酱最好吃的山头

  南糯:南糯山位于景洪与勐海的交界处,平均海拔1400米,为云南省六大茶山之一。均年降水量在1500~175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18°C,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山上有古茶树40余亩,树龄均在300至800年之间。南糯山村委会辖30个自然村寨,居民均为哈尼族。

  南糯所产茶叶条索紧结,茶汤色金黄且明亮,汤质较饱满。苦弱回甘较快,涩味持续时间比苦长。有生津,香气不显,山野气韵较好。

  南糯山是真正的乔木普洱发祥地,素有第一古茶山之称。可最初南糯山的名字由来却与茶无关。“南糯”是傣语,意为笋酱。

南糯山

  相传,从前南糯山没有山名,山上住着哈尼族,山坡上长满茶树,而坡脚下长满竹林。雨季到来,竹林中到处密密麻麻的冒出竹笋。哈尼族喜欢挖笋吃,除了新鲜的,还喜欢把竹笋腌制成笋酱。一年冬天,西双版纳召片领(封建领主)带着一批官员来到山上。哈尼族的金伞大帕雅(哈尼族统治者)杀猪宰牛款待召片领,而召片领吃腻了猪肉牛肉,没有一点胃口。金伞大帕雅从老百姓家取来一碗酸味笋酱,召片领吃得津津有味,胃口大开。召片领返回景洪后,对哈尼山上的笋酱念念不忘。后来,他下了一道指令,要山上的哈尼人年年制笋酱进贡。久而久之,傣家人就把哈尼山称为南糯山,意思是产竹笋酱之山。后来,哈尼族也跟着傣族这样叫,"南糯山"就这样一直叫开了。

  南糯茶山,山中万亩茶园蓊郁,山脚竹林繁茂。我们入山时,发现路面枯竹叶厚厚地堆积,踩上去有绵密的质感。虽然日晒,但在林阴间穿梭行进,却不觉热意。山中空气清新,一路走来神清气爽,将近午时,我们才来到山中一户茶农家歇脚用饭。

南糯茶山

  热情的主人早已备好饭菜,后院凉棚中,一行人围着矮矮的小圆桌落座,食物的香气扑鼻而来。

茶山美食

南糯山茶园

  炸猪皮,是云南当地的特色菜,几乎所有的人家里都有保留。南糯山的猪皮因当地独特的气候影响,少毛而富含脂质。经油炸后金黄透亮,口感绵密,酥脆不腻,有点像膨化食品,但又营养丰富,让人忍不住多吃几口。

炸猪皮

特色蘸水

  整个桌上,最提味的是这碗蘸水。西双版纳一带有各种各样的特色蘸水,而南糯山上的蘸水,汁体格外粘稠。混合了辣椒,香菜,酸汁,番茄汁、香茅草,鱼腥草,还有一些其他的香料,酸酸辣辣,散发出复杂又迷人的香气,蘸吃各种食物,都分外开胃。

风干肉

  这里的风干肉十分有特色,是茶农自己做的,据说也只有本地的野猪肉才能做得。茶农们将新鲜的肉放在云南特有的炙热阳光下晒干而成。肉的颜色特别漂亮,不像熏肉,也不像腊肉,有一种新鲜的色泽。肉特别有弹性,盐量刚刚好,连皮带肉很有嚼头。最简单的做法,却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肉质的鲜美,一口下去,满嘴都是肉香,让食肉者彻底幸福。

鸡粥

  鸡粥,是南糯山中最让人难忘的一道菜。原料极为简单:米质普通甚至略微松散的大米和山中放养的土鸡。将米放在锅里熬得半化,再将鸡肉放入一起熬煮。鸡肉也剁得很随意,但就这么一熬煮,就发生了奇妙的变化。难以形容的鲜美可口,只有最天然新鲜的食材,才会蕴藏这样地道的味道。到当地吃一碗,你就会明白,原来这就是长翅膀,会飞的鸡熬出来的鸡粥。

  越原生态的食材,它本质的特色就越浓郁。

  帕沙——嚼着野蜂蜡逛茶山

  帕沙:帕沙整座山系中,包括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2900多亩古茶园,分布于整个帕沙山寨旁的山上。自然生长至今,已形成山中绿树皆茶树的一个情况。当地栽培型古茶树历史久远,茶树龄大都在三百年到六百年左右。

  帕沙毛料初期品起来涩感重,做成饼后涩感减淡,品饮后涩化得很快。

  走出基诺山,我们来到了勐海县境内,帕沙是最不可错过的风景。

帕沙

  格朗和乡西南方向,南糯山与布朗山之间,帕沙山绵延十多公里,平均海拔1700米,北接苏湖,西接勐混镇的贺开,东与景洪市小街接壤。帕沙山在格朗和乡最高峰南山支脉上,山路高远,群山环围,5个哈尼族寨分布是半山腰,最大的寨子是帕沙老寨有上百户人家,最小的新寨也有30多户,各个寨子相距1公里左右,寨与寨之间能互喊对望。村民们告诉我们的说法更令人惊讶,他们说帕沙的古茶园走2天也看不完,一直连到贺开山的邦盆和布朗山的班章。

帕沙山

帕沙民居

  上山时,我们脚下的路细窄如同羊肠小道,只容一人通行。路的两边铺满了落叶,无人清扫,已堆积了厚厚的一层。走在前面的向导一边走一边喊:“不要踩叶子!不要踩叶子!”因为山坡的角度大于30°,踩到叶子上会有“滑草”的效果,一踩就会溜下去,十分危险。

  上山的途中,偶遇茶农,正割了野生蜂巢,淳朴的哈尼人热情地将蜂巢分与我们这些初次相遇的外来人品尝。

野生蜂巢

  一口下去,连蜂巢带蜂蜜一起嚼进嘴里,香甜的气息在口中弥漫滋润,吃完了蜂蜜,将蜂蜡吐出,就这样一口一口地吃,将花香蜜甜吃进嘴里,十分过瘾。

蜂蛹

  据这位哈尼茶农讲,常见的蜂蛹,大多数属于野蜂,他们会用一小块肉类或者昆虫吸引猎食的野蜂,野蜂取食的时候,在野蜂身上系上一根细线,细线的末端,系着一片白色羽毛,最后跟随着这片飞动的羽毛,翻山越岭找到蜂巢。

  野蜂的巢穴,不在树上就在地下,不是有巢氏就是穴居族,获取蜂巢,基本都是采用烟熏火燎的方法驱逐成蜂,然后趁机取走蜂蛹比较多的几片蜂巢。蜂巢上蜂蛹的多寡,并不难以辨识,暗褐色蜂巢上凡有白色圆顶盖的,就不是空巢,一目了然。通常并不赶尽杀绝,会留有余地,让野蜂继续涵养生息,隔年又有获取。

老茶王树

  一行继续上路。在途中看到帕沙1700年的老茶王树,枝繁叶茂,挺拔的枝干,茁壮的嫩芽,让人能清晰地感觉到它生命力的极度旺盛。站在树下举目四望,以老茶王为中心,周边全是几百年的大茶树,蓊郁蔓延,众星捧月般将老茶王环绕。那一瞬间,让人情不自禁地感慨:这就是百子千孙的繁荣。

  中午在山上的茶叶粗制所落脚。午餐仍旧十分丰盛,让人惊喜于茶山美食的丰富。

帕沙美食

  在帕沙,包烧被当地的傣族称为“摩”。制作时以糯米和肉类为主料,剁得细静。各式配料切末掺合其中,再加入适量食盐、味精调匀。以芭蕉叶包裹并扎紧,置于火塘中烤熟。汤水浓郁且不会走味、养分不会挥发散失,堪称“原汁原味”俱在。是当地极具特色的美食之一。

傣式干巴

  桌上的傣式干巴由粗制所里的茶农们亲手制作。山上交通不便,为了保持肉类的久藏,茶农们会在每年的寒露前后选壮牛宰杀,割下24块规整牛肉后将其用配料和调味品腌渍。出缸后,悬挂在厂房的木梁上风干即成。块型齐整,色如粟壳,闻之有香。听茶农们讲,当地牛干巴最常见的吃法就是油煎,可以调以干椒、薄荷等,煎嫩一点则柔韧有嚼劲,煎透些则脆香,煎后施糖醋又是另一味。

火烧干巴

  今日我们吃到的火烧干巴,则是把干巴用火烧熟,去除焦黑部分,大力捶松其组织,干巴呈肉松状而得以食用,风味十足。傣族多为此吃法,不过他们的干巴在腌制时就割为小条,倒是有所不同。

野菜汤

  最让我们惊奇的是,在其他茶山上食得的野菜汤都为浅绿透亮,唯独这里的却是“面泛潮红”。细嗅几番,清新味道不停地散发出来,与那红亮浓郁的汤色交融在一旁,更引得片片遐想。许是水质的不同,亦或是野菜内质的区别,无不感叹一方水土自是一方特色。

  充满地方特色的美味,是让人难忘的风景。

  勐宋——炭火炙烤鲜美包烧

  勐宋:勐宋古茶山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海拔1500-1800米间,森林覆盖率70%,土壤以红壤为主,表土肥沃,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勐宋古茶山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茶园还有三千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腊卡等寨子。

  勐宋古树茶味道浓烈,苦味较重,回甘持久耐泡。在普洱茶界有苦茶之乡的美誉。

勐宋

  我们来到勐海县境内,这一次驿点是勐宋乡。

  勐宋是勐海最古老的茶区之一,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茶园还有三千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腊卡等寨子。勐宋古茶园大多为拉祜族所种,古茶园附近都有拉祜族古寨。

勐宋茶区

  终年云蒸雾罩的勐宋古茶山,犹如披着青绿纱巾的侵尼仙子,若隐若现。在新世纪朝阳照映下,终于露出了清雅迷人的风姿,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生活。位于勐海县东部绵延崇山中的勐宋古茶山茶树资源,是20世纪末才被外界重新发现、加以利用的,这里的古茶树茶以独特的高香和浓郁的茶气,走俏市场。

勐宋茶园

老茶树

古茶树

  到达勐宋,我们先到村长家小坐一会儿,乘着饭前的功夫,一行人又驱车沿着山路去古茶园,山路两边是茂密的森林。树林中依稀可见散落的古茶树,车行3、4公里后到达一片拥有800余亩的古茶园山前。据村长介绍,勐宋山的古茶树是早期布朗族栽种大叶茶,根据勐宋茶山的海拔和古茶树的树干来判断,这些茶树至少也有300到500年树龄。

勐宋美食

  由茶园归来,已近下午5点,于是村长招呼我们一道在家中吃晚饭。傍晚时的大餐,十几个菜一托盘,老人家说一定要丰盛才行。

勐宋美食

  将新鲜猪肉洗净后切成小丁,这样是为了更好的入味,切好后放入傣味香料——野生芫荽还有新鲜的辣椒以及盐,腌制入味后,先包上几根金针菇,再于外面包一层芭蕉叶,成厚薄均匀的方块状,用植物绳扎紧。这时就可以开始烤制了,一定要用炭火烤滋味才够好。入口时,香滑与嚼劲杂着股股肉香,直教人停不下筷来。

  比起南糯山中的美味鸡粥,这里肉与米揉得更稠,口感滑糯鲜甜,米的质感明显不同,鸡粥入口也有了另一番风味。这里还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西双版纳除了是茶叶的基因库,同时也是稻米的基因库,有世界上最多的稻米品类,几乎每个寨子都有着自己品种的稻米,这是中国国家在粮食上一笔最大的财富。因为世界人口一直很多,粮食一直处于不够吃的状态,就需要进行基因改造,扦插,做优良育种,但必须有原始种才能一个一个进行试验。中国是世界上原始种最多的国家,而绝大多数原始种就在西双版纳。

笋

  桌上的笋也新鲜,都是村长亲自上山挖的,雨后的笋更嫩更甜。但却没有蘸着南咪吃,入锅烧的法子,伴着自家宰好的鲜猪肉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香料,唇齿间更显得奇妙。

  食材新鲜,手法特别,味道妙哉。

  易武——炒茶锅儿也炒菜

  易武: 易武茶山位于六大茶山东部,紧靠中老边境,面积约750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7.2℃,年平均降水量1500-1900毫米。易武茶山位于六大茶山东部,紧靠中老边境,面积约750平方公里,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它包括易武正山、慢撒茶山、曼腊茶山在内,因面积较大也有人将易武茶山称为易武茶区。

  易武所产茶品条索黑亮,汤色金黄,苦涩较轻、香气较好,汤中带甜,汤质较滑厚、回甘较好、陈化较快。

易武

  勐腊县的易武是个神奇的地方,一行的第五站就选择在这里落脚。

易武古镇

  易武古镇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北部110公里,东面与老挝接壤,世居汉、傣、彝、瑶等民族,曾经是镇越县城所在地,是云南省最南端的边陲重镇。那里过去交通极为闭塞,当地县志曾有这样一段记载:“县属各干道宽仅八尺,全是土路,在悬岩绝壁处,亦有三尺者,因地热所限耳。”而我们今天汽车所行时沿途看到的已是道路纵横,面貌一新了。

易武民居

  易武因茶而兴,是闻名遐尔的普洱茶的故乡,有着“贡茶之乡”、“古六大茶山之首”等诸多美誉。易武茶山始于三国,到明洪武年间,中原汉族人口大量迁入云南的石屏,易武由于发展普洱茶的巨大优势,吸引了大批的石屏汉人来到易武,成为鼎盛时期。

  汉人们的到来,一方面发展壮大了易武的制茶业,另一方面把先进的汉文化带到了易武。走在古镇老街上,茶庄、民居还是以四合院居多,其建筑结构和布局与江南各地的基本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讲,易武会少了几分异域特色,而多了一股汉人味儿。

  接待我们的老高一家正是汉族,在当地经营着一家小茶厂。

杀青

  造访的时候正逢掐尖儿杀青,高老板和妻子忙得顾不开来,午饭自然是赶个过场。但即便这样,柴火灶上烧出的豆豉风干肉,也教我们大呼过瘾。尤其是其中的豆豉,酱香甘爽。

  据老高讲,当年移民而来的汉人大都为江西裔。而赣喜食豆豉,祖祖辈辈就流传下吃豆酱制品的习惯。发展至今天,整个云南的酱类产品大都产自易武。而由此所导致的,就是易武的菜式中酱和豆豉用得很多。

易武美食

  除了好吃的酱香豆豉外,午饭的菜式中总是透过一股清茶的味道,一问才知道这做菜的锅昨天就正好炒过茶叶。在六大茶山地区,人们用锅炒茶。文火升起来之后,一锅的绿叶,炒茶人把手伸进锅里,反复翻腾,使茶芽均匀受热,茶香自是留存在炒锅中。而炒茶做饭一般都是女人的活计,杀青后,女人再用那锅去炒菜,自然是特意留下炒制余香。茶香入菜,美味无比。

易武米粉

  值得一提的还有易武人对于鱼腥草的喜爱。老高家自己做的米粉中,就是以鱼腥草作为调味的主角。其用法类似香菜,但投放量更大。还有凉伴的吃法,至于调味,可以是酱油醋和辣子,也可以是傣族的柠檬汁和小米辣,还可以加点薄荷,这也算是汉人移民的入乡随俗吧。

  民族的交融,恰如茶香入菜。

  美食手札——茶山风味家里做

  哈尼族——清汤橄榄鱼

清汤橄榄鱼

【原料】白鱼、葱段、橄榄枝末、大蒜、食盐、猪油、胡椒、猪肉清汤、草果粉

  【菜谱做法】将鲜橄榄枝刮去绿皮层,再将白皮细细刮在钵内。炒锅上火,注入猪油、清汤,烧开后加入盐、葱、蒜、胡椒、草果粉。将鱼开腹洗净,入锅煮2-3分钟,倒入盛有橄榄枝末的钵内即成。

  【注意事项】橄榄枝要刮净外层绿皮,刮成细未,用沸汤冲泡,气味清香;若经水煮,苦涩之极,难以入口。

  【特殊食材购买】果草粉可于超市购买,橄榄枝可于淘宝购买。

  【风味特点】橄榄,入口先涩后甜,有人喻为“忠言逆耳”,又称“谏果”.古今诗人多把橄榄的这种品质比做知心朋友和坚贞爱情。“气味堪交友,涩中自有甜”;“饷郎橄榄两头尖,上口些些涩莫嫌;好处由来过后见,待郎回味自知甜。”橄榄含有蛋白质、脂肪、糖分、钙、磷、铁及维生素C等。自古入药,其性平,味甘酸,有清热解毒,开胃降气,醒酒醒神之功。本菜系哈尼族风味名菜,橄榄清香,鱼汤甜美,生津止渴,开胃止咳。

  傣族——金针菇包烧

金针菇包烧

  【原料】 金针菇,猪里脊,白豆腐,薄荷,大芫荽,葱白,姜,蒜,小米辣。

  【菜谱做法】将葱白,姜,蒜,薄荷叶,大芫荽,小米辣剁碎。把以上材料混合拌入油,盐和鸡精。在作料中拌入主菜,如金针菇,白豆腐和猪里脊,将芭蕉叶平铺,放上金针菇。将芭蕉叶想叠被子一样叠起来,用芭蕉叶的边捆住,放入烤盘,下面垫上锡纸,烤箱中层烤20分钟。包烧金针菇搞定。还可将白豆腐捣碎,拌入作料就可以做成包烧豆腐。如果要包肉的话,可将猪里脊先放点葱姜和生抽及料酒腌制一会儿。烤出来就是包烧猪里脊。

  【注意事项】 如若先用沸汤冲泡白豆腐,则可去除豆腥味,滋味更佳。

  【特殊食材购买】薄荷如不方便购买,可至附近中药店询问。

  【风味特点】 打开包烧的同时一股清香便扑鼻而来,无论是金针菇还是猪肉中,都弥漫着芭蕉叶和肉及各种香料混合的香气。入口更是正宗的傣族味道。

  傣族——舂鸡脚

舂鸡脚

  【原料】 鸡脚、鱼露、小米辣、大蒜、豇豆、青柠檬、花生、芫荽、醋、食盐、味精

  【菜谱做法】 鸡脚煮过,在舂板中加上鱼露,小米辣,大蒜,豇豆(生的),柠檬汁,花生,芫荽,醋,盐巴味精。用力捣杵直至入味,可以适当放入干椒一起捣杵。

  【注意事项】 制作一道爽口入味的舂鸡脚,关键在于鸡脚的选择,一般选择颜色偏白的土鸡鸡脚,这样的鸡脚味道淡,煮熟后嚼劲比较足。舂鸡脚的时候,如果喜欢甜味的朋友,可以适当的加点糖,让味料腌久一点,味道会更好。用柠檬的酸味代替醋,不仅菜的颜色更加自然、漂亮,菜肴里还多了一份清香。

  【特殊食材购买】云南当地芫荽如不方便购买,可以香菜代替。鱼露可在附近干货铺或网上购买。

  【风味特点】 鸡脚的营养价值比较高,它含有丰富的钙质及胶原蛋白,吃了不但能软化血管,同时具有美容功效。另外,鸡脚中含有四种蛋白质成分能够有效抑制高血压。舂鸡脚属于凉拌菜,滋味酸爽可口,夏日食用更佳。

  傣族——香茅草烤鱼

香茅草烤鱼

  【原料】罗非鱼、葱、小米辣、大蒜、生姜、芫荽、香茅草、食盐、味精、猪油

  【菜谱做法】 把鱼的鳞片去掉,用刀划开鱼背,去掉肠肚杂物,洗净;将葱、姜、蒜、青辣椒、芫荽切细,与盐拌拢;把佐料放进鱼肚子里,把鱼肚子合拢,用二三根香茅草叶捆好,用竹片夹紧,放在火炭上烘烤。待八成熟时,抹上猪油,继续烘烤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

  【注意事项】一定要选择新鲜少刺、体型较小的鱼类进行制作。不要忘了在八成熟时,在鱼身上涂抹猪油。

  【特殊食材购买】原料罗非鱼可前往超市购买或以其他肉质鲜美的淡水鱼代替;香茅草可至淘宝代购;如无小米辣出售,可以干辣椒粉加新鲜红椒搅拌代替。

  【风味特点】这种烤鱼具有香、酥、脆的特点,极能增进食欲。烤时香气四溢,这样烤出来的鱼香味扑鼻,鱼肉酥脆、味道鲜美独特。

(版权申明:我们尊重每一位原创作者的心血,如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QQ2851802598,我们第一时间核实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