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栅铁观音

简介

  木栅铁观音产于台湾北部,在台湾已有100多年历史,属于乌龙茶类。木栅铁观音一年采收4次,其制法与半球形包种茶类似,属轻萎凋、半发酵茶叶,传统以炭火烘焙,制程须反复焙揉,以求特别的喉韵。制茶过程相当繁琐耗时,采摘后经日光萎凋、室内萎凋、炒菁、揉捻、走水焙、布巾团揉、烘焙。尤其走水焙和布巾团揉属独特工序:初焙未足干时,用布包团揉成球状,并轻轻转动揉捻布球,再放入焙笼慢焙,令茶叶卷曲紧结,如此反复焙揉,乃生成浓醇的香味。

冲泡方法

  1.茶具用100℃之沸水冲洗。

  2.往温过的茶壶中投入适量干茶(重约7~8克)。

  3.润茶:往盖碗中注入沸水,水壶提高使水在冲击茶叶时,茶叶在盖碗中旋转。第一泡茶会有少量泡沫,用盖子抹去,之后迅速倒出茶汤。

  4. 如第一泡可以用10秒、第二泡10秒、第三泡15秒、第三泡25秒、每一泡的间隔时间都尽量短。

  5.出汤时要低斟,低斟的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茶汤和茶香的外溢,也保持茶的温度,也不会发出响声跟泛起泡沫。低斟的过程,尽量将茶具的茶汤滴滴沥尽,使茶杯里的茶汤容量,汤色,浓淡均保持一致。

  注:选用山泉水、井水、纯净水等含钙镁低的“软水”,水质新鲜,无色无味且含氧量高的水冲泡。

  注:木栅铁观音建议使用盖碗或紫砂壶。

  注:由于木栅铁观音的揉捻造成茶型紧结,要给它留下舒展空间,才泡出木栅铁观音的本味。选壶泡木栅铁观音时,宜宽不宜窄,圆壶优于方形壶,高统壶优于扁形壶;在烧结温度上宜高,同时以吸水性强的泥料为佳,朱泥与紫砂均佳。

品鉴

  木栅铁观音在半发酵茶类中属于发酵空间较大的一种茶,生长的茶青茶面柔软,叶面肥厚,加上铁观音之传统制法布包围揉,文火烘焙,发酵度从15%至50%之间都有制作,重发酵程度所产生的熟果香味,为木栅铁观音独特之茶香。它的香气也由淡淡的花香、蜜香到浓郁的花果香、熟果香。木栅铁观音的香气不只是因为发酵程度的不同而起变化,茶园土质、制茶天气、季节、次数、个人炒茶技术的不同等,也都会影响铁观音茶的香气和品质。因此,木栅铁观音的香气和滋味,可以说是极富变化,每个茶农作的茶叶各具特色。

  未经焙火或轻焙的木栅铁观音茶汤呈黄色至橙红,中焙火或重焙火的木栅铁观音茶色,则呈橙红至棕红,茶汤色泽明亮可见杯底,茶汤表面则有油亮般的光泽。

储存方法

  台湾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类,既有不发酵茶的特性,又有全发酵茶的特性。所以,储存乌龙茶必须像储存绿茶一般:防晒、防潮、防气味。水分对台湾乌龙茶茶叶品质影响极大,成品茶的吸湿性很强,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叶绿素会迅速降解。

  如果要长期储存乌龙茶茶叶,建议在速冻箱里以零下5度保鲜,这样可以最大化延长茶叶的保鲜期。

  台湾乌龙茶一般保鲜只要密封,避光,放在阴凉通风处即可。

加工工序

  木栅铁观音茶属部分发酵茶,其制法与半球型包种茶类似,惟其特点是茶叶经初焙未足干时,将茶叶用方形布块包裹,揉成球型,并轻轻用手在布包外转动揉捻,再将布球包放入"文火"的焙笼上慢慢烘焙,使茶叶形状曲弯紧结,如此反复进行焙揉,茶中成分藉焙火的温度转化其香与味,经多次冲泡仍芳香甘醇而有回韵。

  木栅铁观音茶属发酵茶,制茶的流程:采茶(上午8点至下午5点)—萎凋(日光或热风)—室内萎凋(8至12小时)—浪菁(4至5次)—炒菁—初揉—布包团揉(2至3次)—复炒(3至5次)—文火复干—复揉(团揉10至20次)—初焙—检枝—复焙—成品。

历史

  木栅铁观音系清光绪年间(1875年至1908年间),台湾木栅茶叶公司派茶师张乃妙、张乃干兄弟前往福建安溪引进纯种铁观音茶种,种植于木栅樟湖山区(今指南里),而有木栅铁观音茶的开始。

  1940年,木栅种茶面积曾广达276公顷,之后,由于茶农转业加上工资上涨,不敷成本,只有三分之二由茶农自己制造高级茶,另外的三分之一则因没有制茶工厂肯收购茶菁,致使茶园荒废近90公顷,铁观音茶的产量锐减。日据末期,由于急需米粮,日政单位鼓励茶农改种稻米或番薯,且可获补助,茶叶产业更是雪上加霜。

  1980年,台北市政府鉴于木栅铁观音茶的味道清醇芳香且甘甜宜人,深具特色,于是选定指南里发展成观光茶园,并加强茶区的各项建设,因此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纷纷回流茶山发展,使木栅铁观音声誉再度响起。而今,木栅铁观音茶园遍及石狮脚、草湳、内外樟湖、猫空及老泉一带,种植面积达110多公顷,年产量6万公斤。

  1984年,“台北市铁观音、包种茶展示中心”成立,茶展中心坐落于木栅指南路三段40巷,其内设有品茶区、茶艺活动中心、演示文稿室,并划出展览区展出古时农村文物、茶业文物及各种制茶的机具,让游客百闻不如一见。随后又在此设立了水土保持教室,让民众更进一步了解水土保持的知识和重要性。

词条标签:
乌龙茶台湾铁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