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工夫
(红茶)
简介
坦洋工夫属于红茶类,源于福建省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坦洋工夫采用无性系优良品种为原料茶,通过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初制工序,再以筛分、抖切、风选、拣剔、复火、均堆等工序精制而成。
冲泡方法
1.茶壶及茶杯用100℃之沸水冲洗。
2.预先放入3-5克坦洋工夫准备进行温润洗茶。
3.润茶:等水凉到85-95℃之间后再冲泡,茶水比例约为1:50-1:80,冲泡后迅速出汤。
4.茶叶的浸泡时间根据个人口味和茶叶特性进行调整。
注1:选用山泉水、井水、纯净水等含钙镁低的“软水”,水质新鲜,无色无味且含氧量高的水冲泡。
注2:建议选用紫砂茶具、白瓷茶具和白底红花瓷茶具冲泡坦洋工夫。
品鉴
外形:坦洋工夫其外形直且圆,茶叶上面的白色茸毛清晰,茶叶色泽乌黑亮丽有光泽,茶香浓郁,冲泡后茶汤鲜艳呈金黄色,品饮起来茶汤滋味醇厚,叶底红匀光亮。
色泽:坦洋工夫的新茶从外观上看起来比较的干,颜色以嫩绿色为主,色泽看起来比较的新鲜,陈茶的颜色看起来相对较暗,茶叶松软。选购坦洋工夫茶叶时,要买颜色新鲜有光泽的,冲泡出来的茶汤鲜艳明亮的茶叶才是好茶。
等级标准
储存方法
1、茶叶有“五忌”:忌水分含量高,忌接触异味,忌光线照射,忌置于高温环境,忌暴露空间。
2、针对其特点做到“四要”:要干燥,要洁净,要避光,要低温。
3、茶叶存放方式。用铁罐或锡罐、瓷罐、玻璃瓶装好茶叶以保持密封,条件充足者存放于冰箱。
4、茶叶盛器应密闭,密闭性越好就越容易保持茶叶的鲜度。炎热夏日,特别是南方,茶叶的盛器应放在阴凉干燥处。
加工工序
坦洋工夫红茶主要品质特点为:外形条索紧细匀直,叶色润泽,净度良好,毫尖金黄,香气高锐持久,滋味浓醇鲜爽,醇甜、有桂圆香气,汤色红亮,叶亮红明。坦洋工夫红茶的制作过程,注重保留其传统坦洋工夫红茶的品质特征, 坦洋工夫红茶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精制等工序。
萎凋
采收下来的鲜叶经过一段时间的摊放,使之丧失一部分水分,呈现萎蔫状态,萎凋是红茶制造的一个关键过程,只有经过适度萎凋,才能获得优良的产品。
萎凋的目的
蒸发一部分水分,减少细胞涨力,使叶质柔软,增强柔性,便于揉捻;散发部分青草气;伴随水分散发,叶细胞汁逐趋浓缩,酶活性加强,因而引起内含物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
萎凋的条件
萎凋必需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以完成其理化变化。
湿度:萎凋是蒸发水分,一切物质变化是伴随水分的变化而转化,而鲜叶水分蒸发速度是以空气中相对湿度的高低为转移的,萎凋最适的空气相对湿度为70%左右。
温度:它与相对温度密切相关,一般说,当温度上升时,空气中相对湿度就降低,反之温度下降时,相对湿度又上升。因此温度与湿度这二个条件不能分割开来看,而是应联系起来。自然萎凋最适应温度20---24℃,约需18~24小时完成。加温萎凋为35--40℃,7-8小时即可完成;
空气:萎凋时叶子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因此室内空气要流通。在萎凋过程中,一般要求微风最适宜。
萎凋方法
萎凋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自然萎凋(包括日光萎凋、室内自然萎凋);另一种是人工萎凋(包括加温萎凋、萎凋槽萎凋)。
日光萎凋:是把鲜叶摊放在竹帘(竹垫)上。直接晒在日光下借太阳光的热能,促使鲜叶水分蒸发及叶内的化学变化,达到萎凋目的。
日光萎凋气温在25℃左右较为理想。在春茶季节。阳光较弱,气候较温和,萎凋程度容易掌握;夏秋茶季节,气温高。温度低萎凋较难掌据(一般春茶季节在上午11时前。下午1时半后进行,夏秋茶季节上午10时前,下午3时后进行。中午日光强烈容易灼伤鲜叶,不宜进行。
日光萎凋操作及注意点:最好在早晚微弱阳光下进行,并勤翻拌越近中午翻拌越经常,使萎凋均匀;日光萎凋后,萎凋叶必须及时进行摊凉,以叶片变柔软为度;摊凉中,配合勤翻拌。
室内自然萎凋:是把鲜叶摊放在专门萎凋室内的萎凋帘进行萎凋。萎凋室要求四面通风,门窗多容易开闭。使空气流通,便于控制温湿度和空气,鲜叶摊放在萎凋架的萎凋帘上(一般8—12层。层距20厘米。底层离地小于20厘米,最高层距天花板50厘米)。每平方米摊叶1-1.5公斤左右。在正常情况下一般需18~24小时即可完成萎凋,在温度较高。相对湿度低的条件下,萎凋时间可缩短到10~12小时;在阴雨低温时萎凋时间有的长达至36--40小时。室内自然萎凋操作及注意事项:地面和萎凋帘要保持清洁每次下叶要打扫干净,不得残留叶片;不同等级的鲜叶要分批萎凋。上下叶动作要轻,以免鲜叶损伤红变;摊叶厚度要均匀,一般2厘米,根据天气的晴雨,尤其温湿度的变化,注意启闭窗户;萎调叶要及时揉捻,不能及时揉捻的,堆积厚度不超过15—20厘米。
萎凋槽:在采用自然萎凋时,常因气候条件限制鲜叶萎凋很慢。一般采用加温萎凋。在萎凋室内四周分放火盆,提高室内温度,加快鲜叶萎凋,但常因室温不均匀而影响萎凋叶质量,近年来萎凋槽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成茶品质和生产效率。萎凋槽由炉灶、通风机、槽体、盛叶框四部分组成。 萎凋槽体一般长1米,宽150厘米,高60厘米,上装木架,安放盛叶框,盛叶框四周木制,框底用每寸12孔铝丝编成。宽为90-100厘米,长度视槽体宽度而定,一般为150厘米,高度为20厘米。一边装在活门,以便下茶。槽底呈缓坡。一般在进口50厘米内呈18度斜坡,随后做了2.5---3度的斜坡。萎凋时将鲜叶均匀摊放在盛叶框中,摊叶厚度20厘米,每框约摊叶45-50斤。上好叶后,再开动鼓风机,每分钟1440转。将炉灶产生的热空气,打入萎凋槽内,温度控制在35-38℃为宜。最高勿超过40℃,以防叶子红变。萎凋所需时间3--4小时。中间进行3--5次的翻拌。
萎凋程度的的鉴定:达适度的萎凋叶折梗不断、手捏成团、松手不易弹散,具有一定的清香为宜。由于鲜叶的老嫩及含水量不同。在萎凋中必须掌握“老叶嫩萎凋”“嫩叶老萎凋”。一般萎凋叶的含水量在60%--64%为宜,萎凋适度的叶子减重率27-40%之间,一般嫩叶为30-40%;老叶为20-30%。
揉捻
揉捻适当与否,对毛茶外形的好坏起着决定作同时对内质也有着重要影响。叶卷成条,使毛茶外形紧结美观;破坏叶细胞,细皮破碎率达90%以岷上,便于发酵;便于冲泡时可溶物溶于茶汤,增加茶汤浓度。
揉捻的环境
揉捻室的温度要求在20-24℃,相对湿度85-95%,并避免阳光直射,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夏秋茶季节气温高。湿度低可在揉捻室地面洒冷水或喷雾;以降低室温,提高相对湿度,保证产品质量。
揉捻方法
工夫红茶揉捻机型除920型外,其他机型与烘青绿茶相同均可通用。但揉捻程度较绿茶充分,揉捻时间较绿茶长。一般细嫩叶分1-2次揉,较粗老鲜叶分2~3次揉,每次揉时4.5分钟左右。
根据国营福安坦洋茶场生产经验,各型揉捻机的装叶量(以鲜叶计)920型揉捻机为400斤左右,SS型揉捻机70斤左右,方法:不加压(15分钟)→轻压(10分钟)→轻压(15分钟)→重压(10分钟)→松压(5分钟)→解块发酵。
较粗老鲜叶或嫩度不匀的鲜叶,可分二次揉捻。其加压方法为:第一次揉捻(40分钟):不加压(10分钟)→轻压(15分钟)→重压(10分钟)→松压(5分钟)→解块分筛[筛下(单独发酵),筛上(第二次揉捻25--30分钟)]→轻压(5分钟)→重压(20分钟)→松压(5分钟)→解块发酵。
萎凋叶要分级揉捻。分别放置,萎凋不足的或芽毫多的原料要适当轻压,以减少断碎;萎凋稍过度的,应适当重压,以利发酵。解块分筛操作与烘青绿茶相同。分筛机筛网配置一号筛(4孔/时),筛下的一号和二号茶即单独进行发酵,筛面的三号茶。视情况进行复揉。然后单独发酵。
揉捻适度鉴定
揉捻适度以条索紧结。成条率达80,-90%。细胞汁大量流出,局部揉捻叶泛红。并发出较浓烈的上,如能保持叶片完整。细胞破碎率愈高愈好。
发酵
发酵是红茶品质优劣的关键工序。发酵会增强酶的活性,促进多酚类氧化。形成红茶特有的颜色和滋味;散发青气。形成浓郁的香气。
发酵的条件
温度:是影响发酵作用的首要条件,发酵室温度应控制在22-24℃为适宜,最高不超过28℃,在控制发酵室温度的同时,亦应考虑到发酵叶氧化过程的进行。发酵叶的温度通常比室温高,一般较室温高2-6℃。
湿度:发酵室相对湿度应保持95--98%为宜,愈高愈好。为保持高温度,发酵室内可装置热水喷雾(夏天用冷水喷雾)或通入热蒸气以提高发酵室的温湿度。近来也有采用塑料薄膜搭设简便发酵室。保持温度亦甚理想。可在发酵盘中盖湿布,也可达到保湿目的。
发酵室的通气: 为了使发酵顺利进行,发酵室必须有良好的通气。同时还应注意发酵室避免日光直射。
发酵方法
发酵是在发酵室进行,先将发酵匾或框洗净,然后将揉好的一、二、三号茶分批分别摊在框内进行发酵。摊叶厚度4~1O厘米(一号茶4厘米,二号茶6-8厘米,三号茶8-10厘米),一般掌握细嫩茶宜薄。粗老茶宜厚,春茶宜厚,夏秋茶宜薄。摊凉时不必加压,发酵中不需翻拌,保持疏松通气,一般发酵时间春茶3至5个小时,夏秋茶1至2个小时。
发酵适度的鉴定
正确而适时地掌握发酵的程度,是形成红茶品质的重要关键。感官鉴定:发酵适度的特征是叶色基本上变为铜红色,青气消失,发出浓厚的苹果香气,叶脉及汁液泛红。颜色深浅随季节和鲜叶老嫩而略有差异,春茶及嫩叶一般红中透黄,呈新铜红色,夏秋茶及老叶呈紫铜色。春茶气温低,发酵必须充分,夏秋气温高。发酵叶有70%泛红即可上烘,因在干燥的前一阶段发酵仍继续进行,如果待发酵充足时才干燥,则往往造成发酵过度。
干燥
干燥是红茶初制的最后一道工序。干燥技术适当。可以巩固和发展前几个工序的优点。提高成茶品质。若技术不当将使前功尽弃。干燥能制止酶的活性,停止酶促氧化;蒸发水分,使毛茶充分干燥,紧缩茶条,防止霉变,便于贮藏与运输;散发青草气,发展茶香。
干燥方法
工夫红茶采用二次干燥,中间摊凉一次。目前红茶干燥的机具类型与烘青绿茶相同,不再赘述。一般采用“高温毛茶、低温足火”。发酵叶含水约为50—60%,所以要求毛火温度要高,在烘干开始时叶温从发酵叶20—30℃上升至70—80℃以上,需要一个过程,而发酵继续进行。因此,对发酵适度和发酵过度的叶子,一定采用高温薄摊,使酶性氧化立即停止。对发酵不足的叶子,温度可适当低一些。以促进其发酵适中后停止发酵。烘干时毛火比足火温度高,摊叶薄。也是这个道理。足火主要是继续蒸发水分,使叶达到应有的干燥程度。
干燥适度鉴定
红茶干燥适度鉴定方法与烘青绿茶相同。因分毛火与足火干燥程度掌握有不同,毛火后适宜程度的叶子用手捏稍感刺手,但叶子尚软、折而不断。紧握茶叶放手即能松散,这时叶子含水量约20%。足火后、充分干燥的茶叶用手一揉成粉末。可以闻到茶香,条索紧结。色泽乌润或红褐(老叶),含水量约4-6%。
精制
毛茶通过抖筛、平圆筛、手拣等精制工序,分精茶条粗细、长短,去除影响成品茶净度和色泽的杂物及片茶、碎茶、末茶等,形成条索紧细、外形匀齐美观、净度良好的上等“坦洋工夫红茶”外形特征。
历史
福安产茶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可追溯至晋隋两朝时期,到了唐代已有“比屋皆饮”之习俗。入宋又盛行“斗茶”,出现了“茶马交易”、“茶马互市”方式,以后历经元、明、清、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得到发展,并开始对外贸易。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工夫”红茶在坦洋村试制成功,大批商贾慕名而来,入山求市,云集坦洋,开设茶行,一时声名远扬,驰名中外。深入坦洋,观旧街市、看古茶坊,访老茶人,当时车水马龙、客商云集仿佛跃然眼前。
历元至明清,福安曾隶属于福宁州,州治设霞浦,下辖福安、宁德两县,故州号福宁州。“(茶)福宁州有出”,这是明成化进士、翰林院编修、江西提学佥事、莆田黄潜所编的《八闽通志》中简略的记载。明代谢肇制《长溪琐语》载“环长溪百里诸山,皆产茗”。可见,明代的长溪一带茶树栽培已十分普遍了。但是,当时茶叶生产主要还是自产自用。
十七世纪初,茶叶的饮用开始在欧洲流行。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以后,英国和欧美各国纷纷与中国进行茶叶贸易。英国人捷足先登,于1644年将福建茶叶运到英国,并引起了英国人对茶叶的普遍嗜好。英国政府为了保证国内有一定量茶叶库存,便令东印度公司在厦门设立商务处,组织以福建为主的茶叶运回英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开放后,茶叶输出逐渐增多,促进各地开荒种茶,茶叶生产得到快速发展。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遍瑜香船,嗣后口岸决定于广州”,同时还规定茶叶出口只能茶商行代办,禁止民间交易。
由于福安水路可通达广州,茶叶运销对路远销有利。头脑灵活的坦洋人,审时度势,纷纷改开荒种茶为试制新茶,做起茶行的生意。他们以“坦洋菜茶”为原料,细制桂香茶,打开国内外市场。清咸丰元年(1851年),建宁茶客来坦洋购茶,将红茶制作(自然萎凋、手工揉捻、室内发酵、炭火烘焙)从崇安传入坦洋,以坦洋菜茶鲜味做原料生产出来工夫红茶,外形细长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当地又称乌茶),内质香味清香甜和,汤色鲜红呈金边,叶底红匀光亮。坦洋村人胡福四(又名胡进四)创办的万兴隆茶庄最早茶标“坦洋工夫”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年创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在掀开坦洋茶叶历史新篇章的同时,也开创一段闽红的传奇,树立了“坦洋工夫”茶史的丰碑。就像武夷的正山小种红茶中的极品是金骏眉一样,坦洋功夫红茶也有极品等级的茶,那就是归岭红茶,该品种的产量极小,只有福安和寿宁交界的茶岭村和茶坪村之间,海拔1080米的方圆十公里的高山上才有,非常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