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球壶
(紫砂壶)
掇球壶是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就像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邵大亨首创,是由莲子大壶转变的壶型,把莲子把下的耳朵去掉了。
壶的基本构造是壶钮、壶盖、壶身。掇球壶在盖沿和口沿各塑一条粗细不同的烧线,这种上粗下细复合在一起的双线,称为“天压地”或“文武线”、“子母线”。从整体造型来看似乎并不像球,但从几何学上分析,就是选取球体,并按一定规律、美学法则连接起来,浓缩了精湛的几何美学工艺!
“掇”有拾取、选取、获取之意,也通“缀”即连接之义,因此掇球,实际上就是将选取若干球状体并将其按一定规律,美学法则连接起来,中华民族,我们的祖先虽然数学方面的成就不及希腊,罗马那些人,但在艺术方面的创造绝对是高人一筹的,掇球壶就是其中一例。从整体造型来看似乎并不象球,但细细分解无不取之于球!壶身就是一个大球,当然有的壶适当将其形体压扁一些,这也是为了整体美的需要,壶盖是半个球,盖的又是一个球,而壶嘴及壶把则是截取球上的一个弧,然而,假如仅仅是凭借这几种全球、半球,球中一段而随意拼拼凑凑的话,那又成了一个怪体,我们的先人却异常聪明,他们是在拾取之后进行加工,改造,然后进行美的更迭。
看壶身,若是一个滚圆的球,那按照透视学的观点来看它的最亮点应该是球体的中间,这个亮点至上而下左右应该是等距离的,然而,掇球壶却将壶腹稍稍往上移一点,这就使壶身更显挺拔俊秀,也就是以壶身扛起了壶嘴与壶把,这种几何学上的比例,我们的制壶先辈虽然说不出道道儿来,可他们知道必须这样,否则的话,这壶做出来就太丑相了。壶肩至壶口必须有一个直挺的过度与衔接,壶口与盖的相接要有线条承载,否则那壶盖就没有一个根基所在,壶盖虽为半球,但又不是绝对的,它可以根据需要作适当的切割,那盖的也是如此,但必须从整体上看是球形,换成桥形,扁形,方形都将不伦不类。
壶流必须一弯半,而其口小根大,与壶面的连接应该很自然的,仿佛从壶体上转折过去。壶把要从壶肩开始,逐渐由粗变细,引至壶下腹而收,这样整个壶看上去犹如行云流水,非常畅达。壶流必须一弯半,而其口小根大,与壶面的连接应该很自然的,仿佛从壶体上转折过去。壶把要从壶肩开始,逐渐由粗变细,引至壶下腹而收,这样整个壶看上去犹如行云流水,非常畅达。掇球壶是一身素气,光滑可鉴,完全是让简练形体来展示其美的内蕴,假使在其壶身壶盖上刻上字画,那就会显得画蛇添足了。有人也这样做过,但是历史上的就留不住足迹,必须被淘汰出局。所以当今的大画家宜兴籍人士吴冠中先生就不主张在紫砂壶上书刻字画,它曾对顾景舟先生说“紫砂壶造型古朴雅致,线条简洁流畅……时代气息主要靠造型来表现,并不需要外加什么东西。”